首頁 > 宏觀 > 正文

環(huán)球觀焦點:一胡椒一世界

2022-08-21 06:04:39來源:瀟湘晨報

如果你能穿越回中世紀,成為一名游走于歐亞大陸之間的商人,你會販賣什么貨物呢?絲綢、瓷器,還是茶葉?其實,這些都不是最賺錢的。最賺錢的

如果你能穿越回中世紀,成為一名游走于歐亞大陸之間的商人,你會販賣什么貨物呢?絲綢、瓷器,還是茶葉?

其實,這些都不是最賺錢的。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最賺錢的是“香料之王”——胡椒。

沒錯,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調(diào)味料胡椒。

黑 金

很多歷史畫作都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:桌子上放著一個小而精致的天平,天平的一側(cè)放著一小撮胡椒,另一側(cè)則放著黃金。幾位衣著光鮮、看起來就很有些身價的人,一只手撐在桌上,另一只手拿著一個小鑷子,小心翼翼地稱量著。

也難怪他們?nèi)绱诉@般。在中世紀,胡椒被稱作“黑金”。在亞洲很多地區(qū),其價值約等于同等重量的黃金;在歐洲,甚至比黃金更加昂貴。

因為價格高昂,胡椒大多按顆稱重進行買賣。如果有人“膽敢”用盤子盛放,那定是富豪無疑。相傳1468年,歐洲公認的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大富豪、勃艮第公爵卡爾舉行婚禮晚宴,一次性訂購了380磅胡椒。有賓客回憶說,不僅當天的食物夠辛辣,連飲料里也加入了胡椒。餐后,桌子上還華麗地擺上了一大盤香料,供大家直接品嘗。就這一出,便把前來道賀的各國貴族都驚呆了。

如果說傳聞不值得一信,那史料就可靠多了。據(jù)記載,7世紀的時候,有些黑心商人會在胡椒里摻雜銀屑以增加重量。擁有大量財富的人則被稱為“胡椒袋子”。直到今天,法語、荷蘭語里還有“貴如胡椒”的諺語。

有趣的是,直到半個世紀前,胡椒依舊“出圈”。1976年,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美國,在紐約大教堂舉行的儀式上,女王鄭重地接受了279粒胡椒,象征美國償還了自1697年以來欠英國279年的租金。不知道英語中“peppercorn rent”(“胡椒租金”,一般是指低于一般行情的租金或者象征性的費用)的說法,是不是和這件事有關(guān)。

因為稀有且昂貴,胡椒還曾經(jīng)扮演過另外一個角色——貨幣,不僅可以用來交稅,發(fā)放薪資、軍餉,甚至還被很多有錢人家“儲蓄”起來,當作女兒的嫁妝。

通常來說,能夠成為實物貨幣的物品都具備四大特性。第一,接受度要高,出了這個村就沒人認識的東西絕對不行。第二,價值穩(wěn)定,像胡椒這種能夠錨定黃金的更好。第三,價值均勻可分,就是要易于切割,且無損于價值。這個不用擔心,胡椒從古至今一直很“小只”。第四,輕便和易攜帶,胡椒同樣完勝。

正因為如此,胡椒在很長時間里都是財富的象征,“黑金”之名實至名歸。

臨 界

追溯胡椒的故事,得從印度說起。

根據(jù)史料記載,胡椒原產(chǎn)于南印度西海岸的馬拉巴,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一帶。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,它就被用于印度的烹飪中。

印度不僅是胡椒的原產(chǎn)地,也是歷史上胡椒及其他香料最重要的轉(zhuǎn)運地。

早在公元1世紀,羅馬人就開始在印度西海岸的港口做胡椒生意。印度的梵文古籍中就有“羅馬商人來時帶著黃金,走時帶著胡椒”的記載。那片海岸上的港口,也因此得名胡椒港。

今天回頭來看,誰是第一個“吃胡椒的人”應(yīng)該已經(jīng)成為永久的謎了,只知道西方世界里最早開始食用胡椒的是古羅馬人,之后便迅速風靡歐洲。

究其原因,大體應(yīng)該是三點:

第一是調(diào)味。在中世紀的歐洲,幾乎沒有什么辛辣味道的植物,這也導(dǎo)致大多數(shù)人的日常烹飪只能用粗糙形容,加點鹽就能做一道有滋有味的菜了。直到來自東方的香料傳入,歐洲飲食的口味才豐富起來。

第二是醫(yī)療。在羅馬帝國時代,胡椒有如現(xiàn)代的阿司匹林,是治療疼痛和其他多種病癥的“靈丹妙藥”。如果有人腹瀉或者被毒蟲咬傷,喝胡椒水或是涂抹胡椒粉就是當時最頂級的療法。

第三是防腐。說防腐其實有些夸張了。早年間,因為沒有冷藏及保鮮技術(shù),人們經(jīng)常被迫食用已經(jīng)發(fā)臭的肉類。后來有人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提前用胡椒涂抹肉類,不僅可以提鮮增香,還能明顯延長存放的時間,或是掩蓋腐臭的味道。這也使得當時很多流行厚葬的國度,開始用胡椒給尸體防腐。

胡椒的用途如此之廣,可要獲得胡椒卻千難萬難。

胡椒這種作物喜歡高溫、潮濕、多雨的熱帶地區(qū),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雖然濕潤,但是夏季偏短、日照不足,氣溫也不達標,注定與胡椒無緣。

種不出來就只能買了??蓺W洲距印度“十萬八千里”,要貿(mào)易就必須經(jīng)歐亞航路,轉(zhuǎn)運好幾次才行。問題是從公元8世紀初開始,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面積雖不大但商業(yè)地位極高的威尼斯幾乎壟斷了整條商路。二者打打合合多年,早已形成“默契”,資源共享、收益分成,其他人針插不進、水潑不進。于是,每一次轉(zhuǎn)手就會加一次價,轉(zhuǎn)啊轉(zhuǎn)啊,胡椒就妥妥坐穩(wěn)了奢侈品的地位。

當歐洲貴族也在胡椒價格面前膽戰(zhàn)心驚時,心理臨界點被突破了。

變 局

馬克思說過,資本來到世間,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。資本如果有50%的利潤,就會鋌而走險;如果有100%的利潤,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;如果有300%的利潤,就敢犯下任何罪行,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。

當一群人連死都不怕,堅決要去做一件事,歷史的走向必然會發(fā)生改變。

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威尼斯之間的“默契”,就是一種改變。奧斯曼土耳其一方的強大自不必多說,歷史上凡敢冠以“帝國”之名的,無一不是狠角色。當時的威尼斯也不差。作為西歐到地中海沿岸的貿(mào)易中轉(zhuǎn)站,威尼斯充分體驗到了做中間商掙差價的快樂,賺得盆滿缽滿。憑借巨資“砸”出來的全歐最強雇傭軍,小小的威尼斯與大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生生“硬杠”了200年。錢已花冒、血已流干,“默契”成了剩下的唯一選擇。

海上新航路的開辟,也是一種改變。

史學(xué)家沃爾夫?qū)の骶S爾布希在其著作《味覺樂園》中寫道:“香料在中世紀過渡至近代期間,扮演著某種催化的角色?!薄皻v史告訴我們,對香料的渴求像今日對能源的欲望,足以使人動用武力?!?/p>

很多史學(xué)家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。他們認為,當年葡萄牙人開始下海,就是為了打破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貿(mào)易壟斷,找出一條單純由海上即可抵達印度的路線。還有觀點認為,著名的東印度公司之所以能發(fā)展成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,源頭也是中世紀的香料商人進口并分銷香料,尤其是胡椒。

真正稱得上“實錘”的史實是1492年哥倫布發(fā)現(xiàn)新大陸。哥倫布一生的夢想就是找到通往香料王國——印度的海上航路,只不過因為走錯了航線,才陰差陽錯地發(fā)現(xiàn)了美洲。這也是美洲土著居民會被稱為印第安人的原因所在。這是音譯的結(jié)果,如果直譯,即為“印度人”。

其實,照筆者看來,說胡椒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多少有些夸大其詞,不過稱其為誘因應(yīng)不為過。毫無疑問的是,對財富的渴望確實是推動船行下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。或許真如正史所言希望在全球范圍內(nèi)傳播自己的宗教信仰,或許是太渴望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獲得比黃金更昂貴的胡椒,或許是對東西方商路阻斷的憤恨已不可抑制,或許是開疆拓土的野心噴薄欲出,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么,各自的權(quán)重占多少,歐洲人畢竟開始了探索的征程。

新航海時代開啟了,地理大發(fā)現(xiàn)也轟轟烈烈地展開了。各大陸之間的聯(lián)系拓展了人們的眼界,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融,也給無數(shù)文明、國度帶來了深重的苦難。世界歷史由此進入了火炮的射程內(nèi)。

佛語有云: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。胡椒雖小,卻串聯(lián)起了商業(yè)、海運、科技等經(jīng)濟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盡管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胡椒是怎么長出來的,卻直接或間接地被它帶入了歷史的棱鏡中,看到了一個隱藏在跨國商品貿(mào)易中的光怪陸離的世界。

如今,地球變成了“村落”,商貿(mào)成為各國間最尋常的交往方式,胡椒也失去了昔日的身價,回歸了食材的本分。這個關(guān)于返璞歸真的故事是如此跌宕起伏,但其背后的隱喻卻從未改變:科技在進步、經(jīng)濟在發(fā)展、人類在成長。

一個相當有趣的事是,今年年初,已經(jīng)“過氣”許久的胡椒又狠狠刷了一波“存在感”: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,胡椒被排除在了奧運會飲食名單之外。因為胡椒中含有“去甲烏藥堿”,具有類似興奮劑的作用,因此被世界反興奮劑機構(gòu)列入禁用物質(zhì)。

那些曾經(jīng)為了胡椒一擲千金的貴族已經(jīng)故去。如果他們能活到今天,聽到有朝一日“黑金”竟被“嫌棄”至此,應(yīng)該會長噴幾口老血吧!

有首歌的歌詞說:“不是我不明白,這世界變化快?!?/p>

是的,太快。(韓 敘 來源:經(jīng)濟日報)

(責任編輯:符仲明)

關(guān)鍵詞: 土耳其帝國 為代表的 發(fā)生改變 宗教信仰

責任編輯:hnmd004